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短期内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长期内攸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全面突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等,短期内难度很大,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各个地方形成错位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减少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达到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非常重要。
主持人:赵姗
嘉 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许召元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明显信号
主持人: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方向更明。这意味着什么?
许召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说明制造业竞争力不仅是一个长期问题,也是短期的政策关注点。一般来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更为关注短期事项,而竞争力是相对长期的问题,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短期内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长期内攸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兼有长期和短期的重要性。
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还说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出现了传统竞争力不断弱化、新的竞争力仍有待培育的问题。2015年前,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说明制造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虽然2020年和2021年有显著回升,但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2015年至2019年,我国出口的国际份额出现了明显的徘徊甚至下滑,说明培育并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见图1)。
持续补齐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与弱项
主持人: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哪些短板与弱项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许召元:制造业竞争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按照层次高低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来自于资源优势的竞争力,例如,有些国家具有丰富的矿石、石油资源等,也包括劳动力资源。第二层级是来自于生产效率的优势,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生产效率高可以显著降低成本。第三层级是来自于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很多传统工业强国基于其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可以形成许多其他国家难以掌握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诀窍等优势。第四层级来自于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发达国家往往在某些方面都具有其他国家不掌握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专利和商标保持等形成体系化的竞争力。
要判断哪些是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容易模仿和追赶。在上述制造业竞争力的四个层级中,第一层级的优势最不稳固,最容易被模仿或赶超。这是因为多数自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各国不太容易形成垄断性优势。另外,从自然资源到产品还要经过较多的深加工环节,不太容易形成特别强的核心竞争优势,劳动力低成本更容易受到后发国家的追赶。第二层级的规模和效率优势也较易被模仿,不少小国虽然难以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配套优势,但可以集中专注于少数产业,从而形成生产效率上的追赶。相比较而言,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优势不易建立,但形成了优势后,其他国家较难模仿,因而也更为长久。
目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上以第二层级为主,正在向第三和第四层级攀升。很多发达国家基于其长期的工业化积淀,掌握了不少高端的生产工艺、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且享有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全面突破这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等,短期内难度很大,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
主持人:对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许召元:首先,要把握好规模和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呈现规模扩张型模式,超大的规模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进一步的配套优势。但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看到规模和竞争力的矛盾方面,很多产业,甚至是高技术产业,如果各地一哄而上,规模扩张过快,也可能形成高技术低效益、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因此,各个地方形成错位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减少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达到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非常重要。
其次,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握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许多人认为传统制造业属于低端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新兴制造业、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才是高端产业。但实际上,许多传统制造业产业本身具有很高的升级价值与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诸如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无论从全国还是全球的角度来看,其产业规模与需求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地方都挤在这些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最终的效益并不一定比传统产业好。
第三,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但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人才短缺的困难,国家也从教育培训改革等方面出台了很多举措,总体而言,大量就业人员重服务业轻制造业,不愿进工厂的现象仍然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教育培训和塑造崇尚实业的文化氛围外,尽可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益水平并相应提高劳动报酬水平,让制造业的报酬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产业,也是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许召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