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擘画了美好蓝图,对统筹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了部署。广东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按照“四抓”要求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大湾区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试点、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决策指挥体系等方面持续用力,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安排,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
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挥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国之重器”作用,实施省实验室“提质增效”行动,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推动省实验室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深入实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动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发挥大湾区禀赋优势,更好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作用,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导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进与全球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
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布局,探索实践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持续推进部省市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围绕广东“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运用“揭榜挂帅”“业主制”等新机制实施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等,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视应用牵引,为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增加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供给,让科技更好地惠及民生。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做大做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打造技术研发与成果产业化“集团军体系”。围绕发展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与健康、前沿新材料、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持续发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优化省级高新区布局。引导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出台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开展“补投贷保”联动试点,完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绘制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地图和引才图谱,推进平台引才、项目引才、以才引才,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外国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开展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改革试点,筹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蓄水池试点。
(摘自广东省科技厅《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屮的核心地位 不断塑造广东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课题组组长:梁勤儒;课题组成员:龚建文、陈楚祥、许哲、谭春林、胡品平、李栋亮、李辉、蒋毅、谈力、江笑颜、任志宽、韩莉娜、王臻、段俊伟、韦家怡、梁露尹;执笔人:谈力。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