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顺组织机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提升创新全链条整体效能
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不同环节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企业的技术需要,推动各行业制定“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蓝图,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高校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合力。另一方面,对现有实验室体系、科学院体系、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系统梳理整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优化调整为战略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创新类、基础支撑类等平台;进一步加强服务指导,健全优化、整合、重组、退出相结合的考核奖补机制,解决科技资源缺乏整体布局和闲置浪费等问题。
二、理顺落实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政策细化
针对科研院所普遍反映的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政策规定协同不足问题,建议优化省市级科技管理协调平台,深化部门间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各自出台的政策规定等相互衔接协调,防止出现政策空白、缺位或相互掣肘。系统梳理已有的政策体系,找到创新主体迫切需要但改革创新举措相对比较宏观、不能落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推动科技、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研究出台关于认定“错”的具体细则和相关案例,明晰指引,完善尽职免责清单和容错机制。
三、理顺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稳定与竞争相结合的财政经费投入模式。针对前瞻布局的支撑性、战略性基础研究,探索建立省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予以长期稳定经费支持;针对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实施以项目竞争为主、财政支持为辅的竞争性财政投入模式。二是探索设立省级天使基金,建立与有关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孵化平台、社会投资机构的紧密联系,补齐创投不足的短板,形成长期稳定的天使基金增资机制。三是优化国有创投基金考核机制,使其真正成为甘心投小投早投硬科技的“耐心资金”。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减少对单只子基金或单个项目的盈亏考核;考核周期以投资项目的周期为主、年度考核为辅;考核不只看投资业绩,综合评估被投资企业资源整合、品牌提升、战略制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增值服务能力。四是健全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家、慈善家等捐资成立私人基金会助力基础研究,激励更多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研。
四、理顺人才机制,以实用、灵活、宽松的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引才方面,针对近年来各地上演“抢才大战”,盲目无序、不切实际地引进人才等问题,广东省人才管理部门要指导各地力戒“引而不用”“用非所长”等形式主义,不片面追求“高层次”“高精尖”,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需求,坚持“以用为本”引进满足广东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健全柔性引才政策体系,审慎处理好柔性引才与科学用才的关系。对每年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匹配情况进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二是育才方面,把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落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切实提高面向青年的科研经费及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统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努力培养一批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和满足成果转化、大科学装置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用才方面,争取中央支持推动深圳建设“基础研究特区”,以5年为资助周期,赋予特区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支持科研院所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探索,分类科学评价人才,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在选拔、培养、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发展急需的研究人才。
(摘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广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执笔人:张冬霞、刘春晖、陈彦玲、廖郡、李宁宇、洪鑫。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