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做好应对工作,最近,我中心向第三届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白津夫、迟福林、张军、赵忠秀、温思美、樊纲等六位委员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建言献策,很有创新性、预见性,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整理分两期予以刊出。
一、疫情对广东中小企业及消费服务领域带来较大冲击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副局长白津夫委员认为,广东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外来劳动力相对集中,受疫情影响,员工不能按时返回,企业不能正常复工。受市场不确定性和产业链联动影响,除与抗击疫情直接相关的产业外,大多数产业面临需求紧缩、订单减少、资金链紧绷的境况,继续下去恐难以支撑。另外,这次疫情对广东第三产业影响至深,尤其对消费服务领域带来冲击性影响,特别是文化旅游、吃住行等引领消费的行业,面临的阵痛比较突出,虽然同时派生一些基于网络的新需求,促进快递业等放量发展,但对主体消费领域影响有限。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委员认为,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实现跨地域乃至跨国经营,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在疫情期间除了要防范企业停业破产外,更要防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
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广东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甚至影响供应链体系
白津夫委员认为,广东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上一些国家过度反应,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对外交往和进出口贸易,而影响较大的恰恰是贸易依存度较高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广东等出口优势地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甚至会影响供应链体系,从而进一步促使产业链向外转移。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忠秀委员基于模型研究,对我国产业链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根据经贸特点分析了对广东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评估结果显示,短期来看,广东制造业产业链面临“两端中断”的风险极大(即元部件上游“供给中断”和下游“需求中断”),是全国受负面影响最大的省份。长期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疫情将为加快我国元部件技术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提供机遇。
三、疫情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白津夫委员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战略布局正在展开,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其整体联系性可能会减弱,一些重大选项可能被迫暂缓推进,搞不好可能会迟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时机。樊纲委员认为,疫情已经对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带来冲击,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受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困难更大,企业复工可能面临招工难问题,导致企业产能恢复困难、交货推迟、客户流失,如果产能不能及时恢复,将加剧企业现金流枯竭及负债,整个经济系统将受到影响。同时,疫情对港澳的经济和民生冲击很大,香港经济“雪上加霜”,澳门游客剧减可能冲击澳门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
四、疫情防控使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给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温思美委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春播春耕的关键时节,然而各地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却使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给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封村、封路、封闭小区、交通管制等措施对有效抑制疫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对农产品供应带来严重影响,使得农产品“产不出”“运不出”“销不出”的区域性滞销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部分国家限制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过激措施,也对我国重要农产品进口和边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使我国在疫情后期面临着农产品供应不足和价格大幅上涨的巨大压力,使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五、疫情促使广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认为,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入大省,公共卫生安全压力始终较大,尤其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广东应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广东“十四五”规划的重大任务,制定以疾控为龙头的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温思美委员认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风险来源。此外,我国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现象严重,存在执法难、病毒传播风险点多、风险大等问题,如不严控野生动物交易,下一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不会太远,造成的损失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