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移动版

无障碍版

微信

微信公众号
首页 > 智库信息 > 中心动态

经济暖意渐浓,广东如何“勇挑大梁”?

发布时间:2023-09-22 17:40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打印】

  在作为汽车发源地的德国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猛“刷”一波存在感,中国成为除东道主以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亮相这次展会的22个乘用车品牌,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9月20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表示,8月多项数据指标呈回暖态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广东等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推动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广东外贸进出口增速提高到10.2%。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当前,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两大趋势蕴含着新产业、新赛道发展的机遇。广东只有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握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

  承上启下的第三季度已进入尾声,广东前8月的经济数据发布在即。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如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展现“勇挑大梁”的担当?

  在高水平开放中赢得主动权

  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严峻挑战,越要有保持主动扩大开放的勇气和定力。

  今年中国品牌车企在德国慕尼黑车展“大放异彩”,令人联想到3年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2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800多家粤企惊艳亮相,风头一时无两。

  如今,相似的场景再一次上演。只不过,这一次中外企业竞技的舞台,从消费电子产业转到了汽车产业赛道。站在舞台中央的,仍是广东企业。

  去年9月才宣布“进军”欧洲乘用车市场的比亚迪,把6款纯电动车带到慕尼黑车展。展区的规模及受关注度,比起欧洲“老牌”车企大众丝毫不逊色。

  不管全球汽车产业版图正发生怎样的深刻变革,广东已抢先占据优势:1—7月,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5.2%,全国每六辆新能源汽车便有一辆是广东制造。前8个月,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在广东外贸出口中表现出色:仅仅电动载人汽车这一项,出口就增长了5.1倍。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个别国家强行推动“脱钩”“断链”;而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竞争格局瞬息万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9月20日举行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隆国强分析认为,广东新能源汽车正是抓住了转型与变革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是迎合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绿色化转型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电动汽车技术积累达到突破点,由此带动本地与出口市场的同时迸发。”

  9月21日至23日,2023世界粤商大会在广州举办。今年的粤商大会首次更名为“世界粤商大会”,主题是“全球粤商 世界湾区 共享未来”。从大会更名到主题设置,不难看出广东主动拥抱全球市场、凝聚各方力量、共享发展机遇的开放心态。

  作为外贸大省,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今年前8月,广东外贸增幅实现扭负转正,进出口、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5.29万亿元,同比增长0.2%。8月单月,广东外贸进出口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充分展现了广东外贸的活力与韧性。

  “广东外向型经济和产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要以高水平开放为高质量增长带来新动能。”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认为,“目前,广东电动汽车、光伏等产业都在全球市场上有很高份额,要充分打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让‘新赛道’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先行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

  从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爆火到华为“遥遥领先”的突破,这些“弯道超车”的样本指向了时下的另一个热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9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新一轮全球化是数字全球化。”江小涓指出,在传统全球化停滞甚至部分倒退的同时,数字全球化蓬勃发展,全球产业正在迅速重组和提升,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当大洋彼岸最新潮的服装潮流刚刚开始流行,广东的快销品企业就能通过数据探测到消费者的新需求,并通过平台汇聚的上万家设计、制造企业,设计并生产出符合市场口味的服装。江小涓举例说道,这种“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物流+海量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最能体现广东产业结构和灵活市场的特点,应该成为新时代广东外贸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聚焦“三个赛道”发力: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老树发新枝”焕发新活力;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支柱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开辟新赛道,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上述‘三个赛道’2021年产业增加值约为5万亿元,占广东省GDP比重约为40%。如果发展顺利,2035年‘三个赛道’的增加值有望突破13万亿元。”黄汉权预测。

  深入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正是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今年1—7月,广东工业投资增长22.7%,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8.8个百分点。新动能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8%、19.3%。此外,今年前8个月,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0.2%,这一增速是近五年来的最快水平。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正是其中关键。而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创新本身也需要动力。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减少‘规定动作’,扩大地方和社会的自主空间。”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指出。

  隆国强建议:“政府应主要在战略引领、营造环境、提供软硬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作用。要从广东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战略,而不应越俎代庖。”

  在拓展经济纵深中挖掘经济潜能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则是释放内需潜能、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规模的重要举措。

 

  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珠三角以占全省30%的土地面积,吸纳了超过6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过80%的经济总量,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经济总量只占全省不到两成。从2022年全国百强区、百强县的数量来看,百强区广东和江苏都有18个,但在百强县方面,对比江苏21个、浙江20个,广东则只有博罗一个。

  “广东的人均GDP从90年代初的全国第4滑落到全国第7,是东部沿海省份中内部发展差异最大的省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

  短板也是潜力板。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是为了补齐区强县不强、乡镇和农村发展落后的短板,进一步释放内需潜能。

  数据显示,广东省推进县域商业设施建设,14个县获批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1—7月乡村消费增长12%。

  9月8日公布的《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不久前,广东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这份被视为广东城镇化建设“施工图”的文件明确,推进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环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县域布局,北部生态发展区则实现县域产业绿色化发展,以此推进产业有序转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建议,广东应优化区域结构,构建有序协调、互促对流的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有序转移上,让各个城市都能找准自身在区域层面的分工角色与特色化功能,推动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产业链的双向融合,推进全省全产业链分工协作。

  广东不仅拥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广袤乡村大地,更有达陆地面积2.3倍的广阔海域,14个沿海地市、45个沿海县。

  “拎包入驻”“拿海即开工”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广东把土地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逐渐复制推广到用海领域。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不少企业特别是海洋牧场项目解决了用海方面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广东抓好绿色石化、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洋产业项目,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强港口、疏港铁路等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经略海洋能力,扎实做好“海洋经济”大文章。

  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正是广东经济复苏的后劲所在。

  在深化粤港澳协作中再造新引擎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

  今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香港人“反向”涌进深圳消费成为“现象级”趋势。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显示,7月1日到8月29日,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这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加速成形。

  9月14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称,当前大湾区人口已达6000万,2022年经济总量超过19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10大经济体。“我有信心,大湾区必定会发展成为全国以至全球最有活力、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李家超说。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满信心的,不仅是李家超,还有来自中东的客人。

  沙特投资部副部长赛乐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协会闭门圆桌论坛结束后,透露沙特投资部有意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办事处并扩大业务。他认为,香港的银行和商界可以扮演“翻译者”的角色,帮助沙特企业在中国寻找机会。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万亿元大关。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看来,这是在多重压力下的稳健增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人均GDP水平保持增长,达到2.26万美元,距离3万美元的中等发达经济体下限又更近一步。

  在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发布两周年之际,国务院公开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再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这也是两年时间内,中央高规格出台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的第四个建设方案或规划。

  “粤港澳三地市民日常消费、商务、教育、通勤等来往活动愈发频繁,在推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的基础上,要加快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杨保军建议,要在广东营造与港澳趋同的就业和营商环境、衔接港澳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标准,全面推动三地的人才通、信息通、规则通。

  刘元春也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仍面临制度差异壁垒、同质化过度竞争、科创资源集聚度不高、基础研究“短板”仍待补齐等挑战。他认为,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机协同推进,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降低市场交易制度成本,加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动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经济暖意渐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坚定向前,广东经济也必能经风雨、化危机,应变局、开新局。